茅盾(1896(丙申年).7.4 - 1981.3.27),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
簡介:《子夜》是中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的代表作,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優秀長篇小說,寫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 “子夜”,原指夜半子時,也就是深夜11時至凌晨1時。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這個時刻一過,黎明就要來到。作者以此作書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特點,寓意是很深的。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盡管民生凋敝、戰亂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卻是另一番景象。這里,有紙醉金迷的生活,有明爭暗斗的算計,有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開絲廠的
簡介:《林家鋪子》原名《倒閉》,短篇小說。茅盾著。作于1932年7月,載《申報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后收入短篇小說集《春蠶》。描述一二八事變前后上海附近的一個小市鎮林家百貨小商店由掙扎到倒閉的故事。茅盾的小說有很多是截取現實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在步步深化的沖突中塑農村農商界的藝術典型。其中作者寫的《林家鋪子》以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戰爭前后的江浙農村為背景,通過對林家鋪子的倒閉過程的描寫,反映了民族商業破產的厄運,揭示了三
簡介:茅盾小說集收集茅盾的短中篇小說茅盾小說集堪稱經典。茅盾以精致入微的筆風,兼收并蓄的知識底蘊,精細地描繪環境,細致勾勒人物形象,小說中人物的音容笑貌仿佛歷歷在目,給文章增添了無限意趣。通過對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面的描摹,藝術地再現了舊中國風云變幻的社會環境。他的筆描繪出中國社會變革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描摹出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五光十色的人物畫廊。此筆似號,吹開時代迷霧:此筆發中梭,織出錦繡中華。
簡介:《蝕》包括三個略帶連續性的中篇:《幻滅》、《動搖》、《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動態和生活經歷為題材。《幻滅》寫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漢。女主人公章靜情感脆弱而富于幻想。她缺乏斗爭的勇氣;意志軟弱。她對生活容易燃起希望,也容易感到失望。章靜討厭上海的喧囂和“拜金主義化”,在讀書和愛情兩方面都感到了幻滅。為革命形勢所鼓舞,她到革命中心的武漢。她換了三次工作,但是每次都“只增加些幻
簡介:《虹》是茅盾1929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文中塑造了一位經過許多曲折,終于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這部小說通過主人公的生活道路,揭示了從“五四”到“五卅”這一歷史時期內知識分子由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由封建制度叛逆者到革命者的艱苦歷程。這部小說充分說明了茅盾是一個理性主義很強的作家。梅行素的父親是個落魄中醫,母親已去世,從美國回來的哥哥很快去做官了,她自己過著寂寞的生活。在她還在女校讀書時,她就被父親許給了父
簡介:瑞姑太太的到來,使得張府上那種枯燥沉悶的生活起了個波動。從老太太以至恂少奶奶,都像心頭平空多出了一件什么東西,洗一個臉,開一頓飯,也像比往常興頭些了;可是興奮之中,不免又帶幾分不安,似乎又怕他們自己向來不敢碰觸的生活上的瘡疤會被心直口快的姑太太一把抓破。
簡介:《腐蝕》是茅盾(沈雁冰)先生在抗戰時期的一部作品,主人公是女特務趙惠明。采用長篇日記體形式。暴露了國民黨統治的黑暗。內容簡介《腐蝕》以1940年9月到1941年2月的重慶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女特務趙惠明的一段經歷。作品以日記體的形式,透過趙惠明矛盾復雜的心理活動和記述,把“皖南事變”等重大歷史事件側面表現出來,作品既描寫了作為國民黨女特務趙惠明的復雜生活和心理狀態,刻畫了典型形象,也集中抨擊了國民黨法西斯特務統治制度的罪惡。出
簡介:《鍛煉》是茅盾于一九四八年寫的長篇小說,也是作家生前最后的一部長篇小說。它最初連載于香港《文匯報》上(1948年9月9日至12月19日)。文化大革命后,經作者修訂,于一九八一年五月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反映抗日戰爭的多卷小說中的第一部。小說主要描寫抗戰初期上海“八·一三”淞滬戰爭時整個社會風貌。茅盾在作品的小序里曾說,寫完第一部,就因為中國共產黨已經不但解放了東北三省,且包圍天津、北平,欲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而布置了我
簡介:“噓噓!有人來了——噯,討厭!你—文靜一點不好么?”和這說話聲音同時,東邊窗的白綢窗幔上兩個人頭影子也就分開。高跟皮鞋閣閣地響了幾下。影子中間的一個——像一個鳥窠的,移到那白綢窗幔的左邊去了,晃了幾晃,終于留半個在幔邊上,卻換成側影:朝天鼻子底下張開著兩片薄嘴唇。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皆由網友發表,與本站立場無關。如無意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本站刪除。[email protected]